【余東海】儒眼金睛論佛道——東海求包養行情微言集

作者:

分類:

儒眼金睛論佛道

——東海微言集

作者:余東海

來源:作者賜稿

 

【佛道】佛道兩家皆有所蔽。其一是蔽于天而不知人,有得乎天,但為天道所蔽而不明人性;其包養網心得二是蔽于坤而不知乾。天道即太極,乾坤兼備。但佛道所得不全,只得乎坤,未得乎乾。佛家歸宗空寂,道家歸宗虛靜,都具有明顯的坤道特征,與歸宗至誠無息、生生不息、於穆不已的乾道的儒家構成了明顯區別。留意,坤道也有剛動性,坤白話曰:“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云,但這分歧于乾道的陽剛健動。釋教中的禪宗也說自機能生萬法,這就是萬物資生的坤道之生,分歧于乾道的生生。東海儒眼金睛,揭出佛道二蔽,縱然釋尊老子重來,不克不及不心服也。當然,這恰是降生法的特點。佛道若與儒家一樣歸宗于乾道,就無法落發降生了;若與儒家一樣安身于人性,就不成其為宗教了。沒有佛道兩家,豈非人間一年夜文明損掉。故面對東海如理如實的批評,估計釋尊老子重來,也只能置而不論,一笑了之。

 

【荀子】荀子說“莊子蔽于天而不知人”,這個批評很是正確,這是佛道兩家配合的特征。佛道之所以知天又蔽于天,是因為對天道認證不全,蔽于坤而不知乾。留意,荀子乃儒門外道,本身亦有年夜蔽,蔽于人而不知天,剛好與莊子相反。荀子之所以蔽于人,是因為對人道認證不全,蔽于習而不知本,只知習性易惡,不知本性至善,更不知天命之性即六合之性。正因為不明性天,荀子之禮學無根。知坤知乾,乾坤雙明;知天知人,天人無蔽,唯孔孟和歷代中道圣賢能夠。

 

【空見】釋教于性天認證不全,有耽空之弊,但亦忌空見。蓋四年夜皆空,佛性不空,因果不空。空包養甜心網失落佛性和因果,便墮空見。據瑜伽師地論卷七載,空見有兩種:一是外道之空見,諸外道不明因果有當代、后世等遲速之別,見積德者招感惡果,行惡者反得善果,便謂因果皆空,而無視于善惡業報之理;二是教內之空見,即學佛者未明如來所說之甚深事理,聽聞般若等一切皆空之說,遂墮于諸法皆無之空見。釋教認為,諸見之中,空見之過最重,能壞一切,據摩訶止觀卷四上謂,若墮于此見,逝世包養軟體后墮落三惡道,長時沈淪。

 

【儒佛】以下是2011-1-17答復儒生格筠的一段話,錄此共賞:釋教有耽空之弊,是因為只知佛性空寂,不了解體乾健;只知萬法歸一,不知一歸萬法。一歸萬法就是朱子所說“人人一太極,物物一太極。”熊師所說“于逐一物而皆見為乾元”。釋教認證的一是無為、不生的,不成能象儒家那樣講一歸萬法—-這是釋教與儒家最年夜的區別。熊師在《摧惑顯宗記》里寫道:“乾元遍為萬物實體,即于逐一物而皆見為乾元,是故于器而見道,于氣而顯理,于物而知神,于形下而識形上,于形色而睹本性,于相對而證進絕對,于小己而透悟年夜我,于肉體而悟為神帝。徹乎此者,不獨無存亡海可厭離,實乃于人間世而顯天德。人誕辰新大德,富有年夜業,一皆天德之行健不息也。范圍六合之化,裁成六合之道。曲成萬物,輔相萬物,極乎六合咸位,萬物并育,一皆天德之行健不息也。人稟天德以成人能,即于人性實現天德,天人本不貳,非可求天道于人性之外也。”(《十力語要初續》)又說:“孟子‘形色本性也’一語,直含佛氏《年夜般若》無量甚深奧妙義,有其長處而無其流弊。《般若》破相顯性,何如不破相而于相顯性?破之固以遮執,而亦易于耽空,且有性相不得融一之過,故孟子語更妙也。誠知形色即本性,即于世間直證為本性風行,豈復有世間相乎?于逐一物象或器界直認為本性顯現,豈復有物象或器界相乎?于小己直證進本性,豈復有小已相乎?孟子即相顯性,則不待破相而相縛已無。”如此。這兩段話說明了儒佛兩家的最基礎性區別。

 

【儒佛】釋教之極高超,吾儒知之;儒家之更高超,釋教不知。釋教未能道中包養女人庸,雖然極高超,終究無限。極高超而道中庸,唯儒家中道能夠,非中道圣人不成。釋教有言,是真佛只說家常,意謂真佛只說家常話,常識。其實,真正的人性常識,包含品德常識和政治常識,只要儒家才幹供給,非釋教所能。釋教安身于涅槃,努力于出離,于人倫人性政治事務,不關心,不研討,不認真,總是想當然。品德和政治釋教化,后患流弊不勝設想。二十四孝中郭巨埋兒之類,就是孝道釋教化的結果。至于政治釋教化,問題就更年夜了。梁武、武曌、元廷及歷史上的印度,皆深受釋教不良影響,敗家弱族亡國,其禍不成勝言。

 

包養網心得【儒佛】不生不滅是釋教最基礎諦,即最高原則。釋教三法印之涅槃寂靜,就是不生。在最原則處,儒家說乾陽健動,說生生不息、說至誠無息,是釋教所不許的。《六祖壇經》中六祖明心時說了五個“何期”來贊嘆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六祖年夜師法寶壇經》)最后也說了自機能生。有需要說明兩點。起首,禪宗是中國化的釋教。所謂中國化,焦點就是儒家化。說自機能生萬法,就是儒化的征象。包養ptt其次,這里的能生是放在本不生滅之后所說,是不生的下位法。故禪宗雖中國化,未逾釋教最基礎。

 

【儒佛】釋教徒喜歡說,以降生的精力,做進世的短期包養事業。這確是釋教精力。不過,儒眼相看,要做進世的事業,精力上就必須安身于人性,否則是做欠好進世事業的。儒家同樣無形而上的超出性,但安身點始終放在人性上,以盡心于人性的方法尋求知性知天的上達,形而上與形而下、超出性與現實性孤芳自賞。這是真正的天人合一。以降生的精力做進世的事業,結果是天道人性兩不克不及盡。此言讓吾想起應邵《風俗通》中東食西宿的故事:“俗說齊人有女,二人求之。東家子丑而富,西家子好而貧。怙恃疑不克不及決,問其女,定所欲適。女云:欲東家食,西家宿。”

 

【儒佛】有一種認同和融會充滿狂妄顏色。佛徒言:“顏回是光凈菩薩化身,孔子是儒童菩薩化身,老子是迦葉菩薩化身。此外,宓羲、女媧、神農炎帝、軒轅黃帝、莊子、孟子皆菩薩權現。”又言:“低廉甜頭復禮,全國歸仁焉。做到極致的就是佛陀。”儼然釋尊高于孔孟,狂妄態度顯而易見。特此嚴正指出,釋教雖然極高超,未能道中庸。論道,釋教蔽于坤寂而不知乾健;論學,釋教耽滯內圣而輕忽外王,焉能與吾儒比肩哉。

 

【儒佛】東海《學儒乃年夜丈夫事—-論語點睛自序》中說起,明清四年夜高僧之一蕅益年夜師做過《論語點睛》。蕅益將儒家的仁詮釋成釋教的如來躲性而為其《論語點睛》之思惟焦點。智旭《四書蕅益解序》說:“解《論語》者曰點睛,開降生光亮也。”可見蕅益是藉儒家這部經典闡發降生思惟。儒家仁性與佛家佛性所指雷同,都是指人之天性。但兩家對其證悟同中有異。概乎言之,兩家性體皆不滅,此其同;儒家生生,佛家不生,此其異,是兩家最基礎區別。

 

【儒佛】或說:“儒家是佛家之前的狀態。學了佛,儒就不是問題了。佛徹底囊括儒。佛對儒的囊括,是愛因斯坦對牛頓的囊括。佛把儒變成了本身的子集。”東海學舌曰:佛家是儒家之旁的狀態。女大生包養俱樂部學了儒,佛就不是問題了。儒徹底囊括佛。儒對佛的囊括,是乾元對坤元的囊括。儒把佛變成了本身的子集。

 

【儒佛】對于現實,眾人不難陷溺表象、沉淪物質而溺于此中。故釋教觀空理論,有其獨特的警醒心靈和包養意思超出現實的感化。但宇宙性命本體的最年夜特征是生生,釋教卻倡導不生,歸諸空寂,又掩蔽了本體的慈悲心腸甚至本體自己,缺乏為訓。熊十力師長教師稱釋教“有反人生傾向”,我深以為然。釋教對人生和人性問題,包含家庭、平易近族、政治種種問題,不乏年夜而化之的品德關懷,但缺少認真嚴肅的外王思慮和通情達理的解決計劃,其心不在人世間故。釋教過盛而儒家不振的時代,社會和國家就會出現很年夜問題。

 

【儒佛】論學術品質,儒高于佛。這是依據儒理判教判學,并非毀佛自贊。釋教學者喜歡強調佛高于儒,我們也不克不及斥之為毀儒自贊。雙方包養軟體立場觀點分歧,故得出的結論有別。東海言儒高于佛,理據有三。其一、釋教蔽于坤而不知乾,重靜輕動,乏乾健生生之能,有耽空滯寂之蔽。其二、釋教蔽于天而不知人,重德輕政,對于政治這個人性最年夜的事業缺少需要的熱誠和研討,沒有禮學法學政治學;三、儒家主導之國,釋教得以順利安康包養app的發展。釋教主導之國,釋教往往衰敗甚至消散。當然,指出釋教的缺乏,彰顯儒高于佛,并非否認釋教,而是在儒家文明、政治和軌制框架中給予恰當的定位。否認佛道西學當然不可,過于舉高三家,同樣不可。霸道中華,一主三輔,儒主而佛道西學為輔,這是最恰當的設定。

 

【史眼】唐太宗對于儒佛道三家的態度頗為復雜。他曾自稱“天子菩薩戒門生”,發誓“惟以丹誠皈依三寶”云,曾在貞觀之初表現:“自有國以來,何處別造道觀?凡有好事,并歸寺家。國內戰場之始,無紛歧心歸命于佛。明天下年夜定,唯置梵剎。朕敬有處,所以盡命歸依。”(見《集古今佛道論衡》卷丙短期包養)可見,這時候是先佛后道。包養網車馬費貞觀十一年,唐太宗頒布《羽士、女冠在僧尼之上詔》宣布“自今已后,齋供、行法、至于稱謂,羽士女冠可在僧尼之前。”這時候改為先道后佛。

 

可是有一點他始終沒有改變過,那就是以儒立國和治國。唐朝與漢宋并肩,作為中華正包養金額統,肇端于唐高祖,奠定于唐太宗。他在《貞觀政要》中說:“朕今所好者,惟在堯舜之道、周孔之教,以為如鳥有翼,如魚依水,掉之必逝世,不成暫無耳。”《貞觀政要》中,儒家境德、政治原則一以貫之。

 

【法顯】很是喜歡法顯《佛國記》中的這段話:“乘危履險,不吝此形者,蓋是志有所存,專其包養ptt愚直,故投命于不用全之地,以達萬一之冀。”這種愚直精力,為儒佛兩家共有。佛家舍身求法,儒家以身殉道、殺身成仁和舍生取義,都有賴于這種精力。

 

【擊蒙】林語堂言:“中國人,自得時信儒,掉意時信道,絕看時信佛。崇奉隨時可變,本質就是沒有崇奉。”貌同實異。儒佛道并重兼信,未必沒有崇奉。因為儒佛道三家對天道的證悟異中有同,有重疊處。若非醇儒,往往很難區別三家崇奉對象的分歧。不少人時而信儒,時而信道,時而信佛,或許同時崇奉三家,自有其真誠性。

 

包養意思

【答客】中岳廳友問:“儒釋道三條道,哪一個最畢竟最圓滿?為什么?”答:儒釋道皆得乎道,台灣包養網儒家最為畢竟。儒佛所得近乎坤元,兩家學說皆有坤道的特征,蔽于坤而不知乾,亦不知人,于天道之乾健和人性之仁義,皆隔了一層。耽虛滯寂,本源在此。唯儒家所證之道體,乾元掛帥,乾坤并建,天人圓合,至矣盡矣蔑以加矣。

 

【因果】儒佛道三家都承認因果的存在,因果律堪稱三家共法。儒家因果不論三世,只論三代;不論六道,只論人性,最為中肯。知因果是儒家十二智之一,詳見東海《儒家年夜聰明》一書。不信因果,缺乏以進中華文明之門;不明因果,缺乏以明易理天理、登儒堂進儒室包養留言板也。

 

【因果】儒佛道耶都有各自的因果論。儒家因果論是內圣學要義,特別實在和正確。依據歷史事實和現實證據,論述和提醒因果之sd包養理,彰明反孔反儒的各種人生和社會后果,是知己啟蒙的主要內容。一些不信因果者認為這是詛咒,好笑可悲之極。詛咒非禮,並且自傷,既傷抽像又傷知己,智者不屑,況正人乎。

 

【擇滅】故人楚狂兒儒佛兼修,尤深短期包養佛學,十年前曾往復辯難屢次。吾嘗言,假以時日,無望成為當今佛門年夜師級人物。今下問十多個釋教問題,其一曰:“擇滅之擇、擇滅之滅、擇滅之得,各由何而成善性?”問題留待佛門高超,但擇滅一詞,頗有興趣蘊,可拿來為儒所用。擇滅是梵語翻譯而來,又作長期包養數滅、智緣滅,年夜意是以聰明之簡擇力而得之滅諦涅盤。儒家來用,擇為簡擇力、判斷力,明辨工夫也,如擇善固執之擇;滅是滅除惡習,品德境界也,進無憂無懼無惑之境。至此境界,可以斷離惡習纏縛,獲得知己不受拘束。

 

【然哉】虛云老僧人1944年八月十六日云門寺開示:“學佛一法,亦易亦難。從身教上解悟,此理甚為不難,所謂言下頓悟。如用功得當,即親見到本身本來臉孔,亦不為難。但要獲得真實受用,不為一切境包養違法界所轉,隨時隨地本身作得主張,能夠解脫安閒,冒昧顛沛都能如是,那就非年久月深、無明煩惱斷盡、習氣弊病掃清不成。由事上磨練,確實證悟,此則為難也。又斷無明煩惱,除習氣弊病,莫若嚴持戒律包養網ppt;戒律清凈,無明煩惱習氣弊病自除。若不持戒律,縱修習有成,亦是天魔外道。”東海曰:儒佛兩家修養工夫,異中有同。這段話可供儒生參考。“獲得真實受用,不為一切境界所轉”,相當于孔顏之樂和品德不受拘束。嚴持戒律相當于嚴格守禮和自律。儒家同樣是言下頓悟易,確實證悟難,有賴于事上磨練和嚴受禮約。

 

【惡惡】護持善根是儒佛兩家共法,但護持的方式有所分歧。儒家的護持法是力張八條之目,擴充四端之心。四心有長短之心和羞惡之心,羞是羞本身之不善,惡是惡別人之不善,即惡惡,即“唯仁者能大好人能惡人”的惡人。論長短之心和羞惡之心,儒家特別充分,非其它學派宗派包含佛道所能及也。

 

【修道】儒佛道各有各的道,各有各的修法,王通《中說》中提到儒家的修包養違法法。“房玄齡謂薛收曰:道之不可也必矣,夫子何營營乎?薛收曰:子非夫子之徒歟?皇帝掉道,則諸侯修之;諸侯掉道,則年夜夫修之;年夜夫掉道,則士修之;士掉道,則庶人修之。修之之道,從師無常,誨而不倦,窮而不濫,逝世而后已,得時則行,掉時則蟠。此先王之道所以續而不墜也,古者謂之繼時。《包養俱樂部詩》不云乎: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如之包養app何故不可而廢也?”(《中說·立命篇》)薛收所說的從師無常、誨而不倦、窮而不濫等等,只是部門修法,僅此缺乏以繼時也。儒家包養妹的修身是身心雙修,內外并重。東海所說的四種儒功,加倍周全而主要。

 

【三家】儒佛道三家可分別稱為仁學、佛學、道學。形而上者謂之道,三家學說于形而上之道皆有所知,皆根植于道,故可統稱為道包養ptt學。留意,唯儒家境德學可稱為圣學,不成以此稱道家。道家于道,既包養網單次有所得,又有所蔽,既蔽于天而不知人,又蔽于坤而不知乾。故格致誠正缺乏,不得稱圣學也。道家開不出霸道政治和禮樂軌制來,緣由在此,在于未能立人之道、盡人之心而圓證性天。釋教類似。故三家之中,儒家所得最為中正,仁義之道最為圓實。“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年夜而盡精微,極高超而道中庸”,唯吾儒能夠,非仁學莫屬。

 

【佛道】曾著名家說儒家是陰性文明。恰好相反,儒家是陽性文明,佛道兩家才是陰性文明,或許說坤道文明。留意,佛道側重陰柔,并非一味陰柔,此中也有剛動性。可是,佛道的剛動是坤元的剛動。坤白話說:“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這與乾元的陽剛生動性質分歧,“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佛道兩家作為坤文明,不適宜主導人性,缺乏以建設良制良法和政治文明,對儒家宜有必定的尊敬順從。歷史證明,儒家包養違法政治可以為佛道不受拘束安康的發展供給最好的保證。在中國,儒家衰敗之世,佛道必定掉怙。

 

【天道】古今中西學術單一,知天命、今天道者唯儒佛道三家。三家中,儒家圓明,佛道半明。康有為說,老子之學偷得《易經》半部。東海學舌曰,佛道兩家明得天道一半。人本主義和不受拘束主義有得乎人性,雖不今天道,亦不違之昧之。蒼生日用而不知,此之謂也。

 

【開悟】儒佛道都講悟,都很重視覺悟、開悟,悟個什么?當然是悟道。孔子說:“五十知天命。”又說:“吾道一以貫之。”孟包養app子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又說:“萬物皆備于我。”釋迦牟尼說:“一切眾生皆具如來聰明德相,只因妄圖執著而不征得。”這都是悟道之言。悟有解悟、證悟之別。解悟是理悟,感性懂得性天年夜義;證悟是心證,自心實證性與天道。性即天命之性,天道即六合之性。悟又有偏悟、圓悟之別。偏悟是執年夜象之部門,實有所得,又有所漏;圓悟是執年夜象之全體。乾坤并重,天人合一。

 

【開悟】佛家認為,因緣俱足時,剎那可悟道,但習障則須有步驟地實修打消。《楞嚴經》說:“理則頓悟,乘悟并銷;事非頓除,因次序遞次盡。”理則頓悟,就是理悟。但理悟未必能實行,了解未必能做到。例如,懂得因果之律,了解善惡有報,假如沒有實修工夫,仍難杜絕惡因惡業。當然,理悟也很主要。能夠理悟性天之全,就能成為而立正人,樹立中道崇奉。縱然行差言錯,也不難過而改之,不至于怙惡不悛。留意,理悟有偏圓之別。唯有深刻仁義之道,才幹圓悟性天之義。子曰:“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斯道就是仁義之道,不偏不倚。

 

【自題】短期包養日前醉聞獅子吼,譏吾除了酗酒,百無一用。豪言曰:吾定海神針也,在儒則儒定,在家則家定,為國則國定,為全國則全國定。小詩自題曰:簞瓢陋巷一年年,醒似孤僧醉似仙。自有仁針能定海,憾無時位可回天。其實,儒家最基礎無須權位,只需把言論權教導權歸還,足矣。此詩有深意,簞瓢陋巷和仁針,意謂吾儒者;似僧似仙,意味著愛崇佛道。吾心目中的霸道政治是,儒家主統,佛道及不受拘束主義為輔,三家年夜德年夜師享用國賓級待遇。東海老矣,今生只怕無能無緣建設霸道了,盼望將來有儒生能夠繼承此志,完成吾愿,是為至盼。

 

2023-2-1余東海集于青秀山下獨樂齋

責任編輯:近復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