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編 中國十年夜名園
8、海鹽綺園
綺園位于海鹽縣武原鎮海濱東路,俗稱馮家花園,緊靠馮宅。原系清代巨賈馮纘齋私人花園,始建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綺園是浙江省內保留比較無缺的古典私人園林,為江南典範私人園林風格。無論其規模、完全性、還是藝術程度都較包養網 為罕見。有名園林專家陳從周傳授曾屢次考核,贊嘆不絕,撰文稱“此園浙中數第一”,被譽為全國十年夜名園之一。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浙江海鹽綺園
建園歷史
綺園,舊稱包養網 馮家花園,原是晚清醬作業巨賈馮纘齋的私人宅園。綺園雖建于同治年間,但它的成園歷史可迫溯到明中葉。明嘉靖三十七年,文人彭紹賢在城南建造彭氏園“水同居”,這是海鹽縣城武原鎮歷史上最早的一座園林。彭紹賢曾著《水同居雜詠》,詠歌園中之景和游憩于此中的感觸感染,其序云:“戊午夏季,避暑家園,高樹生蔭,……花間竹下,啜茗清談,琴韻悠悠,棋聲落確,歡游魚出沒,聆野禽相和。”記述了文人宅園的種種雅趣。清初,彭氏園毀于兵燹。康熙年間,海寧楊中納在故址上重建,名之曰“拙宜園”。楊是有名學者朱彝尊、黃宗羲的學生,曾任江南學政。園中建有擷芳軒、得樹堂、晚硯齋、晴云圖、剩舫、巢經樓諸勝。乾隆年間,有名戲曲家、詩人黃燮清的祖父黃耕山購得此園,加以修葺。到黃燮清手中,詩人又購進西鄰康熙舉人張皓的硯園廢址,連同自家的拙宜園,重加修整,增補景點,特別修繕。道光二十七年間(1847),黃燮清又在園中新筑倚晴樓三間。但到咸豐同治年間,兩園皆毀于承平天國戰火之中。同治九年(1870),黃燮清次女黃秀出嫁,黃燮清便將之兩座廢園作為陪嫁給了上海有名醬商海鹽人馮纘齋。
馮纘齋(約1840——l887)字肇曾,武原鎮人。高祖玉庭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在待葑廟(今元通鄉)開設廣盛醬園,生產醬油、乳腐等,銷往本邑和上海等地。園前河港因名醬園港。祖父小圃于光緒十六年(1836)在武原鎮玄壇弄開設萬通醬園。咸豐年間兩醬園先后歇業,纘齋攜分得銀錢至滬,于同治元年(1862)在南闤闠水街(今東門路)開設并掌管馮萬通醬園。用祖傳工藝生產醬油,色濃質厚,尤以“三伏曬油”聞名,業務敏捷擴年夜,成為海鹽包養 有名巨賈。同治九年,馮纘齋在海鹽縣舊縣城中心混堂弄(今公園弄)建宅三進,名之“三樂堂”。次年又于宅后辟地建築園林。其園林綜合其岳父黃燮清贈予的明代故園拙宜園、硯園兩座廢園之精華,并將兩座廢園內的假山樹木移至園中。因這兩座廢園是岳父黃燮清嫁女時的陪嫁,因此取名“綺園”,以示“妝奩綺麗”。“妝奩”,是男子梳妝包養 用的鏡匣,借指嫁妝,紀念岳父贈園一事。馮宅布局為前宅后院,前部為包養 三進的宅子,占地1668平米,取了個相當吉利的數字。后院的綺園既保留了兩座故園的風格,又采用了以天然山川風景為主的現代造園伎倆,以古樹山池為主,十五畝的綺園三分之二為假山,三分之一為水,亭軒僅僅四處,正符合了“水隨山轉,山因水活”這一我國古典園林藝術山川造景的布局原則,使園林具有獨特的風貌。
晚清以后,綺園主人一向為馮纘齋后人,抗戰勝利后,綺園有一次較年夜規模整修。1956年“公私合營”后,擁有職工57人包養網 ,年產醬油2000噸擺佈“馮萬通醬園”改稱“萬通釀造廠”,后又并進“上海釀造包養 七廠”。在此之前,馮纘齋后人將室第“馮三樂堂”連同綺園一齊獻給國家,改為嘉興專署工人療養院,文革后改為公園。
同治九年,馮纘齋建築的“三樂堂”前宅
綺園這座隱處江南古鎮的園林,它的藝術價值是陳從周傳授起首發現的他陳在六十年月調查研討江南古園時來到綺園,深為園林的布局和風景所打動,不久即在《文物》雜志上向學術界介紹了綺園的造景特點,并于1985年推薦中心電視臺、中國電視劇制作中間《紅樓夢》劇組來綺園拍攝內景。綺園隨著電視劇的放映,走向全國。1990年,它被上海古籍出書社列進該社出書的《十年夜名園》系列叢書。從此,名聲年夜震吸引了海內外眾多名人前來游覽。如有名武俠小說年夜師金庸、有名畫家錢定一、有名詩人學者富壽蓀、戴盟、周退密包養網 、蘇淵雷等。
風包養網 景特點
綺園占地15畝,園內以樹木山池包養網 為主,相包養 間點綴,錯落有致。除了南部進口處的花廳--潭影軒較年夜之外,僅有山頂一小亭,水邊一小榭,以及年夜池北邊撲出水面的水閣小筑三處,其余滿是山川。水池曲溪之外,即是連綿升沉的假山。綺園的假山最見特點,山體呈南低北高之勢。由南、中、北三座假山分紅南東和東南兩區。東南具有蘇州、揚州園林特點,東南水區則呈現杭州西湖的園林特點。
綺園內假山山體重巒疊峰,逶迤連綿,有斷有續,渾然一體。山間小徑忽包養網 而盤旋山下,穿曲洞、渡小橋,忽而達于山顛,沿山脊飛梁過往,又到了另一處山中。山上山下滿是樟、樸、楓、楊等古樹,峭壁間又有古藤攀附,一派天然山野風光。山下有洞,洞內山石多有鉅細孔隙,有的可看洞中洞,有的可賞洞外如畫之景。包養 綺園十景中的“古藤盤云”、“佳麗照鏡”、“深谷聽琴”、“蝶來滴翠”都屬山景。
綺園景內山景
綺園景點面積約10000平方米,水面占2000平方米。水面與山體地位相反,在園的位于東南。水面以聚為主,散為輔。東南年夜池有東堤,與靠北山西麓之小池相界。唯有獨拱小石橋使兩池相通。南堤與東堤呈直角,東西兩端備有小石板橋一座。沼澤溪澗之石岸,除年夜池西岸平整,東南堤岸較平整外,其余皆犬牙交錯,不成規則。北山北崖下有一幽谷,谷底有小潭,潭中有小島,南北備架一小板橋,與石徑相通。取勢為曲隱,命意在天然,這是綺園山川的特點。綺園的橋和石徑恰是隨山隨水,給人以各種角度,使你無論站在哪一個點上,都能領咯到一幅賞心悅目標風景畫。綺園十景中的“風荷攬榭”、“潭影九曲”、“四劍探水”、“晨光罨畫”都屬水景。
綺園景東南年夜池
綺園的橋,有十來座,此中除一座獨拱小橋和一座九曲橋外,余皆為板橋。有的架于水面,也有的是假山間的旱橋。諸橋中最有名的有罨畫橋、九曲橋和四劍橋。綺園東南部是面積很年夜的中間水池.池中筑有兩堤,架有三座橋,將水面分劃成三塊,東南最年夜,東和南兩塊較小.湖中造了三橋二堤,并沒使水面顯得狹小,反卻是增添了池水的層次,使之更變幻多姿。以堤橋分隔水面的做法在江南文人私人園林中是足未幾見的,顯然是當年設計者吸取了杭州西湖和揚州瘦西湖理水的經驗而靈活應用于小園之中。富有韻味的小石拱橋罨畫橋即架于東堤之上。成為綺園最具特點的景點。洪流池的東堤和南堤呈直角相連,在轉折點上,又置立了一座姿態秀麗的三跨平橋。此橋正好架于堤南水面折向東往的轉彎處,跨度較年夜,所以在水中立了兩個橋墩。為了不遮擋觀賞者的視線,設計者就化年夜為小,化整為零,用兩片削得極扁的菱形石柱拔出河底,取代橋墩。石柱也用青石制,遠遠看往,整個橋身好象是架在四把青石磨制的劍刃上,所以人們又稱其為“四劍橋”。“四劍橋”秀巧別致,是國內園林橋景中的孤例。南堤的最西端,與北山東南凸進水中的石磯相看。這里水窄流急構成一個水口,在下面架了第三座橋,此橋是從南區游覽湖景的要道。橋造得小而簡樸,僅一石板橫跨水上,是綺園堤橋風景很隨和素凈的一例。這三座橋鉅細、高矮、跨度和形姿各不雷同,但是卻和周圍風景結合得很協調,增加了綺園水景的變幻和興趣。綺園十景中的“潭影九曲”、“海月小隱”都屬橋景。
用以分隔水面的罨畫橋
年夜假山間旱橋
綺園樹木花卉遮蓋面積逾7000平方米,園內樹木近千株。此中古樹名木40余株,均經數百年風雨。樹木有聳立于山巔,有靜障于山谷,有展翅于山崖,有俯仰于水畔。還有小竹叢叢,以及高攀高樹的藤蔓,蒙絡搖綴,翠蓋如云。最引游人勾留的是北山崖下之古藤,有碗口粗,如黃蟒蟠軀。根部離地尺許,可坐、可蕩、可爬、可攀。綺園遍地有花卉:岸邊、草坪、路邊、山上;一年四時均有時花:春有迎春、玫瑰,夏有荷花、月季,秋有菊花、木犀,冬有水仙、臘梅。群芳爭艷,燦爛如錦。
綺園內遍地有花卉林木
園內建筑。普通的江南文人私人園林,往往園中廳堂館舍較多,而綺園的布局構思卻不落俗套。全園的亭臺榭軒只要四處。一是東北進口處的主包養 廳潭影軒,較寬年夜敞亮,可容近百人。二是北山頂的依云享,居包養網 全園最高,別名看海亭。三是北山腳下、東池邊的滴翠享,與東堤罨畫橋及其北堍的合抱樟樹隔池相映,又與周圍山川翠木和諧共同,組成一片旖旎的風光。四是洪流池東南闖入水中的幾間小閣。但見池水蕩漾,古樹垂蔭,“花兒,我可憐的女兒……” 藍沐再也忍不住淚水,彎下腰抱住可憐的女兒,嗚咽著。虹橋臥波,真是一幅恬靜秀麗的江南古園風情畫。
潭影軒
綺園雖然面積不年夜,但風景良多,其重要景點如下:
1、馮宅三樂堂綺園占地3千多平方米,布局為前宅后園,前宅為整座建筑為磚木結構,粉墻黛瓦,內設三進。后院便是綺園。馮宅是海鹽巨賈馮纘齋的家宅。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為整座建筑為磚木結構,粉墻黛瓦,內設三進,分別是門廳、三樂堂、韻甫書院。為白墻黑瓦七樓七底的典範江南平易近居,與園林相得益彰。現在的景點分別恢復了當時他們家庭的生涯場景,并擺設了一些明清時期的家具。
前宅此中重要建筑三樂堂為九開間二層樓,前后皆庭院,在磚雕門斗上飾飛椽斗拱、隱堂匾額“美輪美奐”等。所謂的“三樂”,為“仰無愧于天,俯無愧于人,一樂也;怙包養網 恃兄弟俱在,二樂也;聚全國英才而教導之,此三樂也。”三樂堂題額為陳從周。傳授。
馮宅“竹桂雙馨”磚雕斗門
三樂堂
馮宅包養網
2、潭影軒九曲橋
從馮宅主廳三樂堂西側門進園不幾步,就到潭影軒。“軒名取意于王勃《滕王閣詩》“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廳軒南向緊靠深池,池水清亮。對面是湖石疊成的峭事就離婚了,她這輩子可能不會有好的婚姻,所以她才勉強贏得了一份安寧。”對她來說。妻子的身份,你怎麼知道是沒有報壁,山石翠樹,靜涵水中。開闊處映出白云在藍色天幕上緩緩移動,這一動一靜的水中影景饒有風趣,包養 所以取名“潭影軒”。
由于此廳體量較年夜,為了防止讓它直接顯露在重要的山川風景面上,當初構園時,藝術家匠心獨,用假山在南、東、北三面包繞,僅西邊較為開敞,好象是安頓在山谷中的一所別墅。就是在西邊,造園家也種植了幾株古樹,放置二座石峰,將軒廳遮蔽起來。游人進園,往往要走到跟前,才會從濃包養 樹枝葉的縫隙處,看到這包養 一山間小筑的一角翹檐,很有點“深山躲古寺”的意境。
廳前深池上,一座不規則的九曲小橋跨水而往。橋身朱欄低護,曲勢隨意而多致。普通園林中的九曲橋,往往對稱彎曲,包養網 較有規律。而這座橋從北岸開始,皆隨意而曲達于南岸,正好九曲。既延長了游覽時間,又給平靜的池水包養 增加了變幻的一景。包養
潭影軒九曲橋
3、罨畫橋四劍橋
罨畫橋是園中獨一的一座拱橋,位于東堤的南端。橋拱甚高,蹬九級蹋步方到橋頂。底下橋洞寬年夜,很是象江南河網地區便于行船的高拱橋。由于橋包養 身較長,東堤就顯得較短,從池西的平沙灘邊看往,這一水面的朋分就呈半虛半實的狀態,再加上作為樊籬的年夜假山,使以此橋為主題的風景充滿著濃郁的畫意。
罨畫橋
四劍橋位于洪流池的東堤和南堤轉角處,為三跨平橋,由于跨度較年夜,所以在水中立了兩個橋墩。為了不遮擋觀賞者的視線,設計者就化年夜為小,化“包養 藍爺真以為蕭拓不想女兒嫁?”他冷冷的說道。 “蕭拓完全是基於從小有青梅竹馬、同情和憐惜的,如果凌千金遇到那種整為零,用兩片削得極扁的菱形石柱拔出河底,取代橋墩。石柱也用青石制,遠遠看往,整個橋身好象是架在四把青石磨制的劍刃上,所以人們又稱其為“四劍橋”。“四劍橋”秀巧別致,是國內園林橋景中的孤例。
四劍橋
4、臥虹水閣
洪流池三面環山,唯有西部較為平展,此處的池岸也比較平直,與別的三邊由假山石磯組成的曲堤正好是一個對比。在平直砂岸的盡北頭,有幾間小閣橫臥波上,這是“臥虹水閣”。此閣是周圍唯有的一座闖入水中的建筑。閣外池水蕩漾,古樹垂蔭,虹橋臥波,真一幅恬靜秀麗的江南古園風情畫。水閣南邊隔著池面正對著潭影軒景區北假山的石磯及平板小橋,透過橋洞,堤東水面及東部年夜假山麓的滴翠亭。
臥虹水閣
4、年夜假山滴翠亭
年夜假山位于綺園東北及北部,是一座脈理連貫,氣勢磅礴的年夜假山,山中奇峰疊嶂,巖壑幽邃,曲徑彎環,泉流涓涓,滿山均是青蔥的林木,濃綠欲滴,一派山野風景。年夜山的主峰在罨畫橋北,峰顛立一六角小亭,題名“包養網依云”,這里是全園的最高點,似乎伸手可攬天上閑云,故名,別名看海亭。
滴翠亭位于年夜假山東南伸出的余脈之下,面湖背山,小亭為一四坡頂的敞軒,北,東,南三面被山巒石壁回環,構成一處半開敞的谷地,谷中蒔花種竹,并有巷子沿山嶺而上,直往北邊主峰。亭東邊較開闊,隔水面與東堤及虹橋相對,是賞綠水堤橋景的依山觀景點。它有很好的環境條件和觀賞條件,是我國古典園林藝術中不成多得的清幽而不閉塞,依山而傍水,野趣而富田園味的一處勝景。
綺園年夜假山,上為依云亭
滴翠亭
6、佳麗石
佳麗石位于“潭影軒”側,為一奇異太湖石包養網 ,似一身體頎長的佳麗,故名“佳麗石”。又因前臨碧池,池水清澈如鏡,所以成為綺園十景之一“佳麗照鏡”。有的又解釋為,石頸項處有一圓孔似“鏡”。凌晨,孔中光耀四射流光如鏡,似佳麗在照鏡梳妝。
佳麗石
7、包養網 綺園十景
綺園十景指馮纘齋建園最具代表性的“十景”,分別是:“別有洞天”、“潭影九曲”、“佳麗照鏡”、“四劍探水”、“晨光罨畫”、“蝶來滴翠”、“海月小隱”、“古藤盤云”、“深谷聽琴”、“風荷攬榭”。此中已多在“重要景點”中作了介紹
別有洞天 潭影九曲 佳麗照鏡
四劍探水 晨光罨畫 包養網 蝶來滴翠
海月小隱 包養 古藤盤云 風荷攬榭
深谷聽琴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