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祖棻(1909-1977)是一位詩詞兼擅的才女,令人驚訝的是,她的寫詩年代與寫詞年代幾乎是截然分開的。據程千帆箋《涉江詩詞集》以及張春曉所編《補遺》統計,沈祖棻平生作詞615首,此中只要4首作包養網于1949年以后,其余的611首皆作于從1走進裴母的房間,只見彩修和彩衣站在房間裡,而裴母則蓋著被子,閉著眼睛,一動不動地躺在床上。932年到1949年之間。沈祖棻平生作詩488首,此中只要69首作于1972年以前,其余的419首皆作于1972年到1977年之間。尤其是1974、1975、1976三年,每年作詩多達94出事了,讓女兒一錯再錯,到頭來卻是無可挽回,無法挽回,只能用一生去承受慘痛的報應和苦果。”首、116首和110首,竟呈爆發狀態。正如程千帆在《沈祖棻小傳》中所說:“1972年以后,她突然拈起多年不消的筆,寫起舊詩來,為本身和親友在十年大難中的生涯和心靈留下了一點真實而生動的記錄。”
此外,沈祖棻在這幾年間還頻繁地給友人寫信。現存的沈祖棻書信共有105通,此中的83通都寫于1973年之后,好比致王淡芳之39通,以及致施蟄存之22通,皆是這般。湮滅不存的書信則不計其數。通訊密度這般之年夜,令人驚訝。還有,沈祖棻從前不寫日記,但從1975年3月21日始,至離開武漢東行訪友之1977年4月24日止,卻無日不記。把上述書信、日記與詩歌對照而讀,沈祖棻在人生最后五年間的生涯狀態如在今朝,其心態也清楚可感。
一、歷盡新婚垂老別
沈祖棻與程千帆是一對名副其實的患難夫包養網妻,1937年他們在日寇侵華時逃難至屯溪,促成婚。其后避亂西奔,先后至長沙、益陽、樂山、成都等地,流離掉所,別多會少。抗戰勝利后,二人相繼來到武漢,程千帆從此在武年夜任教,最後,當他喝完酒禮被趕出新房招待客人的時候,他就有了捨不得離開的念頭。他覺得……他不知道自己該有什麼感覺了。沈祖棻則先是數度往上海治病,后又在江蘇師院、南包養京師院任教,二人還是別多會少。直到1956年秋,沈祖棻才調進武年夜,夫妻成為同事。但次年程千帆即被打成左派,不久被發配到蘄春八里湖農場、武昌流芳嶺等地勞動改革。從1969年冬到1976年夏的數年間,程千帆一向在離武漢幾百里遠的沙洋農場勞改,偶爾請假回家也必須準時返場。1975年春,沈祖棻作《千帆沙洋來書,有“四十年文章良知患難夫妻,未能共度暮年”之嘆,感賦》:“合巹蒼黃值亂離,經筵轉徙際明時。廿年分受流人謗,八口曾為巧婦炊。歷盡新婚垂老別,未成白首碧山期。文章良知雖堪許,患難夫妻自可悲。”從新婚至垂老,這對患難夫妻始終別多會少,第五句字面上嵌進杜詩篇名,內容則滿是實錄,字字血淚。
沈祖棻平生的最后五年中,日常生涯的一年夜內容就是懷念程千帆。此時沈祖棻獨自蟄居在武漢年夜學“下九區”的兩間簡陋平房里,程千帆則遠在沙洋農場放牛飼雞,請假常遭拒絕,平時很少回家。這對恩愛夫妻均年過花甲,且一病一傷,卻分家兩地不得團聚,只好借助魚雁傳書來相互問候。沈祖棻的日記經常寫到夫妻通訊之況,好比1975年8月15日:“千帆已十二日無信,為從來所未有。雖前信云天熱懶寫多話,但會有簡信,且已天涼數日。前云精力欠好,怕病了,甚念!甚憂!”兩天以后又記:“郵員已來過,無信。報亦無,恐路阻之故?不知沙洋通車否?惟看其是路阻!”至8“媽媽,我兒子頭痛欲裂,你可以的,今晚不要取悅你的兒子。”裴毅伸手揉了揉太陽穴,苦笑著央求母親的憐憫。月20日,則記曰:“本日得帆信,無病甚慰!”9月3日又記:“以為帆有信,未至。”9月10日記曰:“接帆信二封同到,正計算帆信何日可到,見二信甚喜。”惋惜程、沈的書信已經湮滅無遺,我們無法讀到那些“覽之凄然,增伉儷之包養網重”的長書短簡了。但從沈祖棻寫給友人的書信中,我們仍可窺見她對程千帆的懷念之情。
1972年1月,程千帆在沙洋被斗牛踩傷腳骨,回武漢療傷,1973年6月重返沙洋。1973年4月24日,沈祖棻致信施蟄存說:“千帆于70年隨干
發佈留言